每一件古物,都承载着久远的记忆,它连接生死,又超越生死;它凝聚着匠心,也携带着情感,似水流年的沉淀赋予它沧桑,更增添其灵性。此次,我们为大家推荐几本与文物相关的图册,让我们从中领略古物之美。
1.《四川大学博物馆藏品集萃.皮影卷》
编 著:陈长虹;摄 影:霍大清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2020/ K870.2/13
馆藏地:三楼地方文献阅览室
说起皮影戏,你的脑海中有没有浮现出这样的情形呢:在灯光的投射下,半透明的屏幕上,黑色的人影在幕后艺人的操纵下活动着。艺人灵巧的双手为这些原本没有生命的影子注入了灵魂,使它们肆意挥洒着角色的喜怒哀乐;与此同时,艺人用富有乡土气息的腔调或说或唱,不时还有器乐相伴。就在这光与影的交融中,一幕幕或人或神的悲喜剧轻轻撩拨着台下人的心弦。正如老成都的一首《竹枝词》所言:“一帘灯影唱高楼,宛转歌喉度曲幽,阿堵传来神毕肖,果然皮里有春秋 。”
《四川大学博物馆藏品集萃.皮影卷》正是一本集皮影戏知识与欣赏为一体的艺术图册。本书开篇简述了中国皮影戏溯源和成都皮影戏的发展简史及地域特点,之后以大量的图录呈现四川大学博物馆收藏的皮影精品文物。这些皮影文物以清末和民国年间的居多,兼具历史、艺术和研究价值。本书收藏的藏品以影偶和手抄影卷为主。
皮影偶是指表演皮影戏时所使用的各类平面形像。本书所载的影偶内容非常丰富,有阴森恐怖的地狱十殿场景、有美丑各异的人物头茬、有不同身份和职业标志的人物帽饰、有形态各异的人物身段,还有奇形怪状的神怪和种类繁多的动植物;此外,风景、建筑、家俱、摆件等各式道具布景也一应俱全。这些影偶精美细腻、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成都传统皮影精雕细刻的功底。以174-175页(图286)的石桥道具布景为例,该影偶制作于清代,质地为牛皮,高40厘米、宽89.5厘米,用于《断桥》、《十五贯》等戏的布景。这座桥从整体上看气势宏伟,色彩艳丽,尤其在细节刻画方面很有特色。请看,桥上的石砖错落有致,清晰可数,给人以厚重敦实的感觉;桥下波涛翻滚,被浪花高高卷起的鱼儿、螃蟹露出努力挣扎的表情,这一切无不彰显出河水冲向三门桥洞的汹涌气势,让人如临其境,似乎听到水流奔腾的轰鸣之声;再看那桥上的雕花护板,彼此之间有十余个砖红色的烛形装饰相隔。皮影工匠通过细腻的刻画和鲜明的色彩,把一座冷冰冰的石桥变得多了几分温暖和精致。
影卷是指皮影戏演出专用的文学剧本,主要由人物对话、唱词以及舞台提示等组成。图录中的手抄影卷以清末手抄纸本为主,材料多为宣纸,均以毛笔抄写,书写采用竖行格式,每页8行。内容除了戏中的台词外,还有一些关于人物唱、念、上场、下场等特殊标记和符号,起到提示表演者的作用。这批唱本保留了大量今天已经失传的皮影剧目,成为研究中国皮影戏、传统古典戏剧的珍贵资料。
皮影作为老一辈四川人的坝坝电影,随着岁月变迁,它也曾被人遗忘过。但在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今天,它受到了越来越多当代人的喜爱,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那些美好的故事,也将永远活在屏幕上的影像中。
2.《四川大学博物馆藏品集萃.藏传佛教艺术卷》
编 著:新巴.达娃扎西;摄影:霍大清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2020/ K870.2/8
馆藏地:三楼地方文献阅览室
公元前七世纪中叶,从印度传入西藏的佛教逐渐与本土宗教相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善于以艺术的形式来弘扬佛法,教化众生。在元、明、清时期,西藏的佛教艺术在借鉴、吸收外来文化艺术的基础上,逐渐融合了本土文化和民族审美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地艺术风格,出现了数量庞大的壁画、唐卡、造像、佛塔、面具、雕刻等佛教艺术品,从而在中国乃至世界美术史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四川大学博物馆藏品集萃.藏传佛教艺术卷》介绍和分析了藏传佛教艺术品中最重要的两大类别--唐卡和造像的历史演变和艺术风格,并对其制作工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图录部分的藏品。本书图录里展示了十三大类藏传佛教艺术品:唐卡、印画、纸画片、造像、擦擦、佛塔、宝瓶、酥油灯、金钢铃、胫骨号、法螺、护身盒和木印板。其中的唐卡和造像藏品较多,从而成为这本图册的一大看点。
“唐卡”二字系藏文音译,原意是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卷轴画。藏族唐卡多画于布或纸上,用绸缎装裱。唐卡的绘画题材涉及藏族历史、文化、政治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其绘画颜料取自天然矿物或植物原料,固而色彩鲜艳,保持弥久。本书图录中的唐卡藏品多创作于清代,质地均为布,画面布局主次分明,色彩鲜艳,反映了创作者精湛的技艺。以第19页的阿弥陀佛唐卡(图6)为例:这是一幅清代的布质唐卡,长71厘米,宽50厘米,纵观整图,其布局对称,层次分明,色彩华丽。中央是主尊阿弥陀佛,坐于莲月宝座之上,红色皮肤,头显光环,面貌庄严。主尊的上方是宗喀巴大师像,下方是八大菩萨结跏趺像,周围是其传法情景。人物的服饰线条流畅,云朵的色彩浓淡相宜,这一切无不给人以飘逸、升腾、超脱的动感。
图录中的佛教造像藏品则以明、清时期的居多,质地多为铜、青铜,也有少数藏品的质地为玉和瓷。这些造像风格各异,反映出当时外来元素与西藏固有审美情趣的融合。
当我们以目光轻轻抚触图片上的文物时,心灵也在时空中穿越,飞到遥远的雪山,回到很久很久以前……
3.《四川大学博物馆藏品集萃.印章卷》
编 著:冷文娜;摄 影:霍大清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2020/ K870.2/10
馆藏地:三楼地方文献阅览室
印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原本是一种印于文件上用于取信的工具。有关印章的起源至今没有定论,但学术界多数学者认为印章至少出现在春秋时期,到战国时已经普遍使用。印章最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后来逐渐发展为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工具,再后来发展为艺术品。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印章一直与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宗教 、艺术等紧密结合。除日常公私应用外,印章多用于书画题识,因多用篆文刻成,因此雕刻印章又称“篆刻”,与书法、绘画相提并论,称为“金石书画”。
《四川大学博物馆藏品集萃.印章卷》是一本有关印章知识和欣赏的图册。编者在概述部份介绍了中国印章的发展史,并就印章的材质、印文、形制、使用等方面做了详细讲解。
本书图录部分精选了181方印章,分官印和私印两种,每方印章均精心钤盖,图像处理高度清晰,并配有简要文字说明。这些印章藏品具有两个突出特点:地域性和专题性。地域性是指它们多与四川本地和西南地区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宗教、民族等各方面。图录中的印章均按专题呈现,包括:官印、封泥、清代和民国时期学印、姓名印、斋馆印、署押印、图文印、宗教法印、词句印等。
本书中最有特色的印章当属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学印,它们最能体现出地域性和专题性。在图录中收藏了29方学印,质地有铜、木两种,内容包括这一时期四川地区各府、州、县官办的地方教育机构印章,通过它们,可以对四川地区清代以来的教育情况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例如:清代之初,政府虽然在各府州县设有学校,但地方上并没有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一直到清代末年,地方上才成立了专管教育的机构----劝学所,其作用是综核各州县学务和劝导各地兴办学堂。第76页(图71)的一方刻于清代宣统元年的劝学所印章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该印章为木质,印面长5.63厘米,宽5.52厘米,厚2.77厘米,整体略呈正文形,有边栏,印文为朱文篆书“什邡县劝学所图记”,在布局上谨严稳重而不失大气。
欣赏完书中的那么多方印章,你会不会突然生出一个念头,好想给自己刻一枚印章啊!刻什么内容呢?嗯,这倒要好好想想。
4.《四川大学博物馆藏品集萃.货币卷》
编 著:周克林;摄 影:霍大清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2020/ K870.2/14
馆藏地:三楼地方文献阅览室
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离不开钱币。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在漫长的货币发展史中,出现了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货币,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货币文化。
本书言简意赅地介绍了中国近代以前的货币发展简史,对各阶段的货币特点及其出现背景进行了分析,使读者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图录部份的藏品。
图录部份收录的265件货币藏品特色鲜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品种齐全,涵盖了从商周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货币,从中可以一窥我国货币发展演变的主要脉络。
2.材质非常丰富,品相较好。除了有常见的铜、银、铁、金、镍、纸币等,还有不多见的贝、石、骨、布币,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货币的形制特点。
3.除大量用于流通的货币外,还有一定数量的“花钱”。所谓“花钱”是一种具有钱的外形但不用于流通的物品,它是我国古代宗教文化与货币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上面的图像和文字多传达健康长寿、姻缘美满、官运通达等趋利避害的美好愿望,固又称“压胜钱”。
4.藏品中还有少量的外国货币,从中可以了解某国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
货币除了承载丰富的货币史信息外,还能见证某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具有较高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以35页(图45)的“应运通宝”币为例:北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四川青城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次年建立“大蜀”政权,年号“应运”,并铸“应运元宝”铜币和“应运通宝”铁币两种小平钱,这是历代农民起义军铸币中最早的年号钱,由于铸量少,流传下来的极为珍贵。图录中的这枚圆形方孔铁币,直径2.35厘米,宽0.40厘米,重5.20克。由于氧化作用,钱币已经锈迹斑斑,呈红褐色,光背,正面文为隶书旋读“应运通宝”四字,字体深邃有力。虽然大蜀政权最终被北宋朝廷镇压下去,但流传下来的钱币却见证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在当今这个支付行为日益电子化的时代,当你看完这本厚厚的图册,是否对货币又有了新的认识呢?
温馨提示:以上文献仅限馆内阅读,不外借。
(地方文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