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如故城》
编 者:蓬安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西华师范大学区域文化研究中心
司马相如研究会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2020/ K297.14/12
馆藏地:三楼地方文献阅览室
位于四川省蓬安县锦屏镇的相如故城是一座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池,它源于古代的相如县,该县始建于公元507年梁武帝统治期间,因西汉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诞生于此,故以他的名字命名。从507年至1949年,这座古城经历了13个朝代,历史的风风雨雨赋予了它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
在《相如故城》这部文史资料集里,各方专家、学者以司马相如这一历史人物为关键词,对司马相如的生平、相如故城的历史沿革以及现存的历史文化遗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考证。
本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一,“赋圣故里”,介绍司马相如生平及其成就、相如故里的文化价值;二,“文化遗存”,考述相如故城的历史沿革和现存文化遗迹;三,“故城记忆”,通过当地居民的口述,使读者了解故城的逸闻趣事和民风民俗;四,“诗文荟萃”,汇集部份与故城和司马相如有关的诗文。你不妨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绪在字里行间中穿越,仿佛自己衣袂翩翩,或漫步在相如故城的城墙下,与一群至交好友谈古论今;或来到明清时期的文庙中焚一柱香,祈祷家里的学子早日金榜题名;时而优雅地坐在玉环书院的一隅,吟诗作赋;时而又到相如琴台前听一曲《凤求凰》,陶醉在千古雅韵之中……
读罢此书,我们要不要相约金秋,来一趟浪漫的故城之旅呢?
2.《巴蜀宋元城堡——大良城》
作 者:罗洪彬 蔡东洲 蒋晓春
出版社:巴蜀出版社
索书号:2020/ K928.77/4
馆藏地:三楼地方文献阅览室
在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莲花山上,有一座人们知之甚少的大良古城。该城始建于1243年(南宋淳祐三年),是当时的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提议修建的军事堡垒,目的是为了抵御蒙军侵袭而抢先占领制高点。《巴蜀宋元城堡——大良城》一书讲述的就是有关这座古城的故事。
本书介绍了大良城修筑的历史背景和它在当时所发挥的战略作用,说明它是宋蒙战争延伸到巴蜀内地的产物。大良城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其顶部宽平,四周地势险峻,多为高数十米的悬崖峭壁,仅有山丘间的几条小道可以进入山寨,属易守难攻之地,有着意义非凡的军事价值。在宋蒙双方对大良城长达30余年的拼死争夺中,曾经上演了该城五易其手的历史大剧,其城防设施在多次的激战中不断受到破坏,又不断得以修复,直到1276年被元军彻底占领。此后,大良城又历经了频繁的战乱和多次的培修、再利用,从而使城内大量不同时期的城防设施得以保留至今,为今天开展遗存断代和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址特点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见证。
书中还对大良城的防御思路和城防特点进行了剖析,无论是它的城墙、城门、敌台,还是水门地道、水系等设施,兼具军事和生活功能,它们为抗击敌军、保证城内军民生产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保障,充分体现了设计者高度的全局观念和前瞻意识。此外,书中对宋代以来大良城居民为善最乐、包容接纳的民风民俗也作了介绍。
最后,本书提出了一些未解之迷。如:大良城在宋代是何时最终陷落的?陷落的过程如何?是投降还是被强攻?城中军民的最后结局如何?正是这些不解之迷,既使历史、考古研究者感到困惑,也给大良古城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昔日的古战场早已杳无踪影,但透过有关大良城历史的文字,当年旌旗猎猎、金戈铁马的壮观场面仿佛历历在目……
3.《新津史海钩沉》
编 者: 新津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出版社: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索书号:2020/ K297.14/7
馆藏地:三楼地方文献阅览室
建于北周时期的四川省新津县(注:2020年6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新津县,设立成都市新津区)有着1460余年的历史,这里山川信美、人杰地灵。所谓“津”,即渡口。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其大江自湔堰下至犍为,有五津。始曰白华津,二曰里津,三曰江首津,四曰涉头津,五曰江南津。”“五津”原指金马河上的五个古渡口,后世用以代指蜀川,其中的江南津,就是新津渡,它正是新津建县的基础。
《新津史海钩沉》一书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深度挖掘和实地调查研究,为当代人了解新津独特的人文历史,奉上了一道精美的文化大餐。
该书包括以下四个栏目:
一.历史补遗——讲述新津渡建立的背景,并考证历史名人杜甫、苏轼、苏辙、张商英等人与新津县的不解之缘,尤其是杜甫的《后游》和苏辙的《纪胜亭》(注:纪又作“绝”)两首诗,对新津修觉山文化影响深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南河往事——回顾湖北移民孙氏大家族的创业史,并通过当地老一辈的回忆,详细回忆了文庙祭孔的壮观场面。文中对场镇老街、名胜古迹也进行了考证,让淹没于历史尘埃中的风土人情、民间习俗再现于今天。
三.史海拾贝——根据对出土文物的考证,对照古代文献,提出古蜀人对蛇的图腾信仰实际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根源和发端的观点,以上说明古蜀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分量。本部分还对北宋宰相张商英褒贬不一的政治生涯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四.千年咏叹——该栏目精选了部份历代与新津有关的诗歌,其中宋祁、程公许、方孝孺等人的诗歌赏析,是新津过去典籍中未曾记载过的,弥足珍贵。
《新津史海钩沉》文风严谨,史料详实。文中还配有一百余幅图片,内容涉及古代典籍、遗址、文物和乡土生活场景等,其中还有一些罕见的老照片。一卷在手,即可触及新津历史文化的根脉,令人不忘初心。
4.《建昌古城图志》
编 者:西昌市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索书号:2020/ K927.14/2
馆藏地:三楼地方文献阅览室
四川省西昌市古称“邛都”,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后,西昌境内留下了11个古城、古堡遗址,其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当属建于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的建昌城,时至今日,建昌古城的街道基本保持着明代的布局。
《建昌古城图志》汇集了300余幅彩色图片,旨在以图志的形式将古城影像留存下来,让后人铭记古城历史。该书编纂的内容涵盖面极广,从城垣牌楼到街道巷陌,从民居庙宇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幅图片都在深情地向读者诉说着古城的过去。你看那一道道布满岁月痕迹的老城墙,它见证了多少历史的沧海桑田;再看那一座座老宅中的古井、老树,它们又承载了世代家族的几多悲欢。这里的一街一巷,一砖一瓦,都凝积着建昌人的乡土情结。
编者在编纂本图志的过程中秉承求是精神,对所摄图片的内容都从古籍文献和其它相关资料中加以求证,并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力求真实、多方位地还原古城面貌。以图志史,让后人铭记历史,薪火相传,不仅是对西昌人乡土情结的抚慰,更彰显了西昌历史文化的厚重。
温馨提示:以上文献仅限馆内阅读,不外借。
(地方文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