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2018年1月27日-2月11日
展览地点:四川图书馆星光阅览厅
主办单位:以色列驻成都总领事馆 四川省图书馆
今天下午3点在四川省图书馆三楼星光大厅进行了《超越职责——“国际义人”中的外交官》展览开幕式。开幕式上,首先由以色列驻成都总领事蓝天铭先生(Amir Lati)为展览致辞,然后由以色列驻成都副总领事崔梧蕤先生(Uri Zirinski)致辞并代何曼礼女士(何曼礼女士是被授予“国际义人”称号的中国外交官何凤山先生的女儿)读信,最后由四川省图书馆党委副书记刘红女士宣布展览开幕。
以色列驻成都总领事蓝天铭先生(Amir Lati)为展览致辞
以色列驻成都副总领事崔梧蕤先生(Uri Zirinski)致辞并代何曼礼女士读信
四川省图书馆党委副书记刘红女士宣布开幕
参加展览开幕式的来宾们
1月27日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大屠杀纪念日。值此特殊的日子,以色列驻成都总领事馆和四川省图书馆携手举办《超越职责——“国际义人”中的外交官》主题历史展。展览展出21个国家36个正义外交官的故事,以纪念这段特殊的历史。
1933年至1941年间,纳粹德国推行剥夺犹太人权利和财产的政策,之后将犹太人集中起来并打上烙印。这一政策在德国和大部分被纳粹占领的欧洲得到了广泛支持。1941年,纳粹及其同僚发动了有计划的灭绝犹太人的行动。到1941年底,这项政策已发展成为一种全面的、系统的杀戮,纳粹称之为“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
据介绍,二战前,欧洲犹太人口为950万;战争结束,纳粹杀死了600万犹太人,其中150万为儿童。到1945年,欧洲的大多数犹太人都已惨遭杀害。
许多幸存者来到了以色列,开始投身于这个年轻国家的国防和建设浪潮。幸存者首先提出了要永久纪念大屠杀,尽管经历了极度险恶的绝境、难以想象的损失和邻居令人恐惧的背叛,但他们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恩人。Yad Vashem(世界犹太人大屠杀纪念中心)将这些冒着生命危险拯救犹太人的非犹太人授予“国际义人”称号,表达幸存者对生命、对勇敢精神和不可动摇的人类信念的肯定。
其中一群特殊的“国际义人”。他们是一群外交官。
“在大屠杀期间,面对犹太人的非人遭遇,许多国家依然保持着保守的移民政策,不愿意接受犹太难民,大多数外交官也只是遵循国家政策与标准程序。然而,也有极少数英勇的外交官认为,非常时期需要采取非常行动。他们秉持着足够的勇气,违抗上级指令,给犹太人颁发签证,为他们打开了生命的大门。”
以色列驻成都总领事馆总领事蓝天铭说,此次展览致敬的36位外交官便是这个群体的代表。其中,有一个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名字——何凤山。
“1938年3月德奥合并之后,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和恐怖统治严重恶化。我的父亲,时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开始向犹太人签发数千张前往上海的签证,这样便可帮助他们逃离纳粹魔爪,逃离死亡。他的义举使得上海成为犹太难民最后的避难所。”何凤山的女儿何曼礼为此次展览特别写来了开幕致词,回忆父亲的义举。
“我的父亲违抗上级指令,顺从他的良心。说起原因,他轻描淡写:“看到犹太人的厄运,深感同情是很自然的,从人道方面,帮助他们也是应当的。”何曼礼说,在父亲的一生中,他既没有寻求,也没有得到其救人义举的表彰。事实上,他极少谈及他在维也纳的任期,也从没和他的所救之人重聚。所以他的名字都不曾为多数所救之人所知。
1997年,何凤山博士过世,何曼礼在报纸上刊登了一篇讣文,里面简单提到父亲在维也纳曾救过犹太家庭。不久后,她接到一位陌生人的电话。陌生人自我介绍说,自己是一位犹太人,专门举办救过犹太人的外交官的相关展览,希望能从她这里了解更多信息。何曼礼这才开始研究何凤山的人道主义行为,并将这些义举公之于众。
在2000年,何凤山博士因“人道主义勇气”被授予“国际义人”称号。他也被誉为“中国的辛德勒”。
此次展览将持续展出到2018年月11日,诚挚邀请广大读者前来观展 。
何凤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