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食物的记忆总是温存而美好的。一粥一饭既是生存所必需的热量,也是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味觉情怀。
热门的美食剧《深夜食堂》里有句台词:“再简单的食物都有自己的灵魂,人生有很多味道无法复制。”刚盛出来的热气腾腾的白米饭、母亲剥好送到你嘴边的橘子、恋人第一次下厨为你煲好的热汤……不同的食物带给人不同的慰藉,而即便是同一种食物于不同的人而言也存在着千差万别的意义。但无论如何,食物这个在人类生活里如同呼吸一般平常的事物,无疑是繁忙生活中的最好慰藉。
这次给大家推荐几本记录食物的书籍,一起走进那些有温度的食物,找寻食物的意义。
1、《穷中谈吃》
作者:舒国治
ISBN号:978-7-5598-0201-9
索书号:2017/TS971.202/1
“吃,是亘古的活动;文明愈是新颖,愈是未必有利于吃。故愈不文明便利的地方,往往吃得较好。讲求划一,讲求高效率收成,则吃必然遭到简化”。本书为作者近五年论吃文章的集结,最早有到1992年(《吃面摊》)与1999年(《饺子》),内容概为五十年来在台湾吃饭吃面的种种所见所思。作者特别关注于此五十年间常民的平日所吃,不仅有像烧饼油条、阳春面、便当、自助餐、葱油饼等食物,还有《四菜一汤》《赞泡菜》《赞萝卜》《菜码之美》《赞炒饭》等文章,都在书中进行了详细探讨,恰好这些主题又都围绕在“穷”字上。
【书说】
——有一朋友生意失败了,他的太太做得一手好菜,我说何不中午做它几十个便当,虽是小技,但亦最见你的品味、最见你的功力,我呢又很闲,可以帮你提着去公园卖,搞不好两三天后便声名远播。
——试想每人只取自己要吃的一、两碗饭,自己要吃的五、六样菜,而大多坐在自己位子上,眼观鼻鼻观心的一口一口咀嚼,不管你是学生、是修行者,是失婚的妇女,是茫然不知所措才信了几天宗教的情绪低落者,是恒毅的运动员,皆可在这里得到最本质又可能最丰盛的一饱。
【书评】
如此情景中这样的提问和质疑才有意义罢,“人所有的努力,又岂不是要保有从小一直认定的价值?而人生的过程常是要不断去切磋这些价值”。讲究吃,并不是一种多么高尚和装逼的行为,在显摆和果腹的两极分化之外,我仍相信在痛苦满满的生活中,有一种对于美好食物以及为爱人做简易餐点的念想,是对于日复一日生活多么大的精神鼓舞。——豆瓣网友
2、《快活馋》
作者:高军/徐路
ISBN号:978-7-5339-3884-0
索书号:2015/I267/290/
吃货写食也如下厨,凭的不仅是舌尖对美味的热捧,更有天赋加匠心。这里的每一篇,都如一道有渊源有来历的家常菜,杯盘随意,厨房里却必有秘不外宣的秘方,终而滋味浓厚,惹人奋箸。这些独门秘方,可能是天外飞来的妙喻,是奇峰突转的反讽,或极闲淡里倾泻的一缕儿女情长,极热闹处滋生的一点世味苍茫。“杯盘草草供笑语,灯火昏昏话平生”,正是《快活馋》里求味道的人生。
【书说】
——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里写道:“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茶,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不解渴的茶,不求饱的点心,是把吃喝从维持生命中解脱出来,吃的目的性被弱化了。吃饱不想家更退而求其次。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写了一个人叫董日铸,他说“浓、热、满”三字尽茶理,陆羽《经》可烧也!像这样的人,他天生对美食无感,不足与言。吃货是超越“碗大、炕热”这个层面,是一种吃的形而上。
——我有一个朋友离婚后热爱上了烹饪。老婆走了,没有人给他烧吃的了。起初他在外面买着吃,饭是会煮的。他的前妻在锅里曾经做过一个记号,淘两罐头米,放多少水。东北大米放到哪里做一个长记号,籼米放到哪里做一个短记号,杂交米放到哪里画一个圆圈。水就按她做的记号放,保管错不了。他把米淘上,放水的时候又看到这个记号,眼泪就下来了,捧着锅呆住了,然后就哭倒在地上!他锁上门到街上吃。
【书评】
风老师的写食文章,每一篇我都读过,再读之时,还是忍不住感慨,是真写得好。他写吃的,都是平常生活里亲切有味的东西,不稀奇,却极擅描画,于食物后见出生活与世情,密处生白,顾盼有姿。平常饮食与市井烟火,竟写出人生天地间的流逝与唏嘘来。 --------豆瓣网友沈书枝
3、《为食物辩护》
作者:[美] 迈克尔·波伦(Michael Pollan)
ISBN号:978-7-5086-6121-6
索书号:2017/R151.4/9/
吃的理由绝不仅仅是吃本身,食物还关系到快感,关乎人际交往,关乎家庭和精神生活,关系到我们与大自然的关系,也关系到我们自我身份的表达。传统科学认知的转变带来一种日益流行的饮食失调,你到底在吃什么,吃多少,按照怎样的程序吃,用什么来吃,什么时间吃,以及和谁一起吃,是这个时代的命题。
【书说】
——只吃食物,别吃太多,以植物为主。这或多或少也算是一个简短的答案吧,用来回答非常复杂且让人十分困惑的那个问题,即我们人类应当吃什么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健康。曾几何时,你能够吃到的也就那么几样东西,而如今超市里却充斥着成千上万种可食用的类食物物质。
——当“营养过度”日益成为公众健康的一个比营养不良还要严重的威胁时,捍卫食物和饮食之道就显得有些不合情理。但是,我还是坚持认为,严格地说,我们今天所消耗掉的绝大多数东西都根本不再是食物,而我们消耗这些东西的方式,比如在车内、在电视机前,甚至常常独自一人时,也早已不是真正在吃东西了,至少不是我们的文明所赋予“吃”这个字眼的原有之义。
【书评】
食物的意义和最古老的本初,千言万语、239页的文字化作作者的一句话:吃的意义绝非是吃本身,不要吃任何你祖母不认识的食物,只吃食物、别吃太多、以植物为主。 ——沐白
4、《肠子,脑子,厨子:人类与食物的演化关系》
作者:艾伦
ISBN号:978-7-3023-3255-8
索书号:2014/TS971.2/34/
书中探索了味觉的演化基础,以及每一种文化如何基于共同的认知基础建造起了独特的饮食文化。本书的素材来自食物历史、厨师、人类学家和神经科学家,艾伦先是描绘了我们最原始的祖先的食谱,探索了烹饪在大脑演化中的作用,随后将笔锋转向当代吃货关心的一系列问题。书中探究了对食物的厌恶与喜好、给食物加上“好”和“坏”标签的强迫性需要、健康食物金字塔的膳食偏差,还对吃这件事进行了跨文化比较。
【书说】
——酥脆的口感从何而来?环顾自然界中那些不用加工就能吃的食物,酥脆的东西不少,不过都不太吸引人,吃惯了当代西方饮食的人对这些东西尤其没有食欲。最酥脆的荤菜当属昆虫,它们有着坚硬的外骨骼,由一种叫做几丁质的多糖构成。
——从人类的灵长目身份来看,在我们的祖先发明烹饪技术之前,我们对甘甜的食物已经有了偏好。加热后的糖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更强烈的味觉刺激,但并不一定会导致膳食种类的扩大。至少在19 世纪中期制糖工业建立起来之前,甜食还是很稀罕的。
【书评】
如果说语言反映了人脑独特的高级智慧,食物在此方面也毫不逊色。这是一本能够让人思考的书,让大家能更深刻地认识人和食物的关系,更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吃、吃什么以及怎么吃,并更深入了解我们的过去,同时思考人类的将来。——薛贵 北京师范大学长江学者
艾伦结合了演化与现代生物学研究,做出了一桌有关人类饮食习惯的盛宴,桌上满是新鲜想法。这本书以迷人的笔触揭示了食物的深层意义。 ——理查德 兰厄姆 哈佛大学人类学
(文献资源建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