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文化交流项目是一项以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为根本目标,以推进全民阅读、促进终身学习为主要抓手,以改善阅读条件、实施“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藏区文化基础设施扶持计划”;丰富阅读内容、实施民族文化交流互动计划;培养阅读习惯、实施格桑花人才培养计划为主要内容,由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抓,四川省文化厅总策划、四川省图书馆具体实施、上海图书馆等多个单位参与的文化惠民与文化精准扶贫相结合的基础性文化工程。
该项目的实施是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具体举措。习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坚定不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培养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内涵深刻,既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指引了方向,又为我们抓好民族文化交流工作指明了道路,做好汉藏文化交流项目就是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一项具体举措。
该项目的实施继承了汉藏文化交流传统。汉藏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藏族先民驯养的牦牛、绵羊传入中原,到中原地区的阴阳五行、河图洛书传入西藏,从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到赤德祖赞与金城公主的两次结亲,从茶马互市的兴旺、《格萨尔史诗》的流行、中央货币在西藏的流通到中原地区的天文历算、烹茶技艺和学术思想传入藏区都是民族融合交流的最好例证。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成为民族文化交流的主导思想,汉藏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汉族、藏族与其他兄弟民族携手并进,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该项目经过五年的探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2012年10月,为了维护藏区的稳定和团结,丰富藏区群众文化生活,推动藏汉地区共同发展,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图书馆从文化援助的角度开展了文化进藏区活动,随着活动的进一步开展,藏汉文化交流更加适合该项目的特点。五年来,共24次派工作组270人次进入藏区,举办讲座35场,培训班51场次,培训各类人员3600多人次,建立流动图书室11个,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6个,赠送各类图书资料6500册,赠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和数字资源45万元,建立汉藏文化交流基地6个;帮助藏区2个古籍收藏机构申报成为省级重点古籍保护单位;编辑出版了《金川历史文化览略》并在四川省图书馆举行了首发式;协助金川县苟尔光村编纂出版了四川藏区第一部村史—《苟尔光村村史》,主办了中国马尔康嘉绒唐卡学术研讨会,展示各时代精品唐卡260幅。开展了藏文古籍保护工作,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扫描寺庙珍藏的藏文古籍14种,20339叶。帮助藏区126个乡镇文化共享工程中心提档升级,建设文化驿站30个。实施了智慧家庭图书馆,让广大藏区民众足不出户也能阅读四川省图书馆的资源。在武警部队建立了四川省图书馆分馆、在藏区基层图书馆、藏族村寨、学校、寺庙安装中国文化网络电视一体接收机12台。举办了悦读家等读者活动。
2013年12月17日,汉藏文化交流项目专家组组长李茂同志还被文化部授予2013年全国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优秀文化志愿者光荣称号,受到文化部的表彰。2017年6月,汉藏文化交流项目被写入文化部十三五文化扶贫计划。
五年的探索实践得到了如下四点启示:
1、用平等的方式实施文化交流,是藏族民众、僧侣、各级干部非常乐于接受、非常愿意接受、非常受欢迎的一种交流方式。它对加强民族融合、增强民族互信、促进民族团结、传播优秀文化、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区域稳定意义重大。这个项目自启动以来,受到了藏区同胞的热烈受欢迎,没有受到过一次抵制,一批在藏区非常有影响的活佛、大师、堪布、僧人纷纷加入到这项活动中来,支持这项工作,令人钦佩。
2、用保护的方式实施文化交流,是提高藏区民众文化素养、促进藏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延伸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链、弘扬民族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手段。在藏汉文化交流过程中,对藏文化的态度是保护、是信任、是双向、是共同发展,保护藏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遗产、习俗习惯。
3、用尊重的方式实施文化交流,是赢得民心、获得支持、获得发展的重要源泉。文化交流一定要尊重民族、尊重民众、尊重个人、尊重信仰与习惯,尊重他们生活中的一切。在尊重中获得信任、获得理解、获得发展。
4、用做实事的方式实施文化交流,真心实意为藏区百姓做好事做实事是丰富交流内容、促进藏区发展、推动富民兴藏的有效手段,也是稳定团结的根本之策。实施汉藏文化交流的项目一定要有实用性,与老百姓的生活相结合,与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相结合,与发展相结合、与富民兴藏相结合,让他们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一定的实惠,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交流活动在为他们做实事做好事。
汉藏文化交流工作组
2017年9月13日